让人抓狂的亲密模式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期待能遇上一个亲爱的人,建立一段亲密的关系,与他在一起,就像回到妈妈怀里的襁褓,心里是踏实的、安全的,可以真切地体会“爱”到底是怎么样一种空气。
可是,这种期待常常会落空。与期待的那个人在一起时,我们可能会感觉到伤心、愤怒、无奈,感觉到永远隔在半空中。我们问天问地的想搞清楚,为什么事情会是这个样子,难道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个可以亲密在一起的人,就那么难吗?
是的,很困难。这两个人,在相遇的时候,彼此的内心都带着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裹挟着他自己的人格特征,也饱含着他成长中的人与事。两个人的相遇,其实也是两段历史、两个家族的相遇。
当他们试图走到一起的时候,历史和家族的信念便跑了出来,发挥着作用。如果幸运,两个人的成长中都有过充分被爱、被肯定、能够自由成长的经历,就可能已经发展出很好的适应力,内心有足够的安全体验做基础,可以帮助彼此包容差异,信任对方的情感,从而建立比较稳定的关系。
但很多人是带着创伤长大的。在与人建立关系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这些困惑,在相处时会带领他们制造各种困惑给对方,并在不知不觉中破坏掉彼此的关系。
一时是火焰一时是冰山
有些人建立一段亲密的关系时,会很快与对方打得火热,迅速制造一个“天下唯你最吸引我”的高热场景。但往往维持时间很短,他们会很快发现对方身上有某些无法接受的内容,对方的美感可以在瞬息之间荡然无存。于是,对方一下子变得一无是处。这种快速变化的情感,往往会把对方搞得手足无措,怎么也搞不明白,为什么昨天还像生活在云端,今天一早醒来,自己就变成了恶魔?
对于快速变化的人而言,完美与丑陋与当事人的关系并不大,所有这些美丑发生在善变的人心中。当他把对方当成天使时,也不是因为对方真的那么好,而是他需要一个完美影像,帮他远离内心的虚弱和不完美。他把这个影像投放到对方身上,并试图在那人身上找到这些影像。当他找到时,便觉得遇上了天使,对方便成为他心中理想化的幻影,支持着自己脆弱的自恋。他感觉到能与天使在一起,所以自己也是天使般的人物。
这种理想化的期待往往不能持久。他们会很快发现,身边的天使也不过是在过凡人的日子,需要吃喝拉撒、打嗝放屁。这些凡俗事务与他对天使的期待有如此落差,所以很难忍受。他心中的天使也就在瞬息之间变成了恶魔。他是无法容忍自己与恶魔在一起的,所以,情感也从烈焰雄雄一下变成了冰山皑皑。
我爱你,所以我要离开你
唯美的故事中常常有“一见钟情”:一见之下,情已深,人却消失了。大约就是因为戛然而止,停留在了最美好的时刻,所以才那么吸引人吧。
在生活中,确实有人面对自己所爱时,爱得越深,怕得越甚。当他们感觉对面那人对自己越来越重要时,内心就会产生恐惧与强烈的不安:他会不会离开我?他是真的爱我吗?对方对他越重要,他的疑虑会越深。为了避免对方将他抛弃,他会先一步离开那个“被离开”的危险。
因为我爱你,所以害怕失去你;因为害怕失去你,所以要先一步离开你。这种模式会给对方带来很大的痛苦,因为搞不明白为什么当关系日益亲密时,那个人会在突然之间离去。
逃离亲密的人,往往经历过被抛弃的体验。当然,这个抛弃不一定真实发生过,但在当时还是幼儿的他心中,会被体验为被所爱的人抛弃,比如被寄养、被单独留下来住院、与父母走失,或者在幼儿园被晚接,再或者因为父母工作忙而与他少有游戏等等。对于一个幼儿来讲,他是要完全依赖父母的照顾而生存的,当需要父母时,父母却不在视线之内,就会给内心带来强烈的恐惧,在他的感受之中,可能会把这个“看不到”解读为被抛弃,而这种感觉,如果经历强度很大、或者反复经历,就可能是毁灭性的。
所以,当他进入一段亲密的关系,早年体验的恐惧被再度唤醒。当他无法承受对被抛弃的恐惧时,便选择先一步离开。这样,在感受层面上,就可以把关系的主动权抓到手里,从而避免被抛弃的痛苦。
在生活中,确实有人面对自己所爱时,爱得越深,怕得越甚。
对最善待自己的人发脾气
爱发脾气的人,内心存在着很多恐惧。为保证不被恐惧压倒,就会用发脾气的发式来压抑这一感觉。就像战场上的战士,看到战友被打死后,内心的恐惧会驱动他勇敢地投入战斗。他战斗得越勇猛,就越有可能生存下来。所以很多时候,发脾气,只是为了防御内心的虚弱感被体验到。
内心虚弱的人,发脾气时其实也有许多害怕,害怕因为发脾气而失去那个对他重要的人。所以,他们往往在发脾气时会先做一个选择:选择相对安全的人来释放内心压力,因为对方不会因为他的坏脾气而抛弃他。而这个人,往往是最善待他的人,是他能确定在乎自己的那个人。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在家门外被公认的大好人,却会把家里搞得鸡犬不宁。
在最亲近的人身上总感受到“你欠我的”
因为爱一个人,我们在他的身上往往会投注很高的期待。当期待不被满足,就会很愤怒,觉得对方“欠我的”。
在生活中,有很多用“你欠我的”方式建立关系的人。当孩子学习不努力时,妈妈苦口婆心地诉说这些年照顾孩子的不易,潜在的却是在责备孩子“你欠我的”;俩口子吵架,老婆一笔笔跟老公算这些年她为这个家做了多少贡献,她在传递的还是“你欠我的”。
在亲密关系中,“你欠我的”表达方式可以制造内疚,从而对对方实施强烈的控制。有时候,这是非常奏效的,但也具有强烈的破坏性。我的一个来谈者,就是在父母整日的耳提面命中,体验到自己如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随时都有可能被赶出家门去。她努力去满足他们,否则就会被强烈的内疚所吞没,久而久之,她产生了强烈的愤怒。因为她不管怎么努力,似乎也不能完全满足父母的期待,在内疚的高压之下,她最终选择了抗争,与父母的关系走到了破裂的边缘。
如果你不能完全猜到我的需要,你就是我的敌人
当我们刚出生的时候,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会对我们的需要做出完全的回应:当我们饿了的时候,就有人喂;当我们寂寞的时候,就有人来陪;当我们不舒服的时候,就有人来拥抱;所以,在自己的感受中,我们就像是这个世界的核心,有着上帝一般的能量,一想到什么,那个被需要就会自动飞过来满足我们。这就是婴儿期原始的全能感。
当我们慢慢长大,如果原始的全能感曾被较好的满足过,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慢慢有能力去接受现实,慢慢在受挫中感知并接受自己的弱小,从而放弃对全能的期待。对于一些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很好完成这个工作的人,他们的自我中就会残存着一些不现实的期待,期待自己拥有上帝一般的能量,从而可以很好的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是他们处理现实压力的一种方式——幻想当自己拥有超能力时,可以避免外界的因无法满足而造成的伤害感。
在亲密关系中,他们有时无法按照现实性的原则去期待对方的回应,妄想对方能够完全懂得他的需要:当他有什么想法时,根本不需要讲出来,对方就能主动过来满足他。如果对方没有这么做,他就会感觉对方在伤害自己,甚至会因此而暴怒。
你如此完美,在你面前我只能小心翼翼
舒服的亲密关系中,双方是平等的,在这段关系中,双方都能真实的呈现自己,都能自由表达自己。
对于成长过程中有过较多创伤体验的人来说,他可能没有能力将对方与自己体验为平等的人,他需要将对方完全理想化,来满足自己对于完美或是依赖的需要。与这样的人相处,最初会让人感觉很舒服——当我们被另外的一个人理想化时,我们会感受到来自他们的崇拜、肯定,那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有价值。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被理想化的人,慢慢会感受到强大的压力,因为被别人塑造成上帝而其实又不是时,落差本身会让他不堪重负。而理想化他的人,是期待在他的身上找到自己缺失的部分,或是找到一个可依赖的对象。所以,慢慢地,这个被理想化的人就会成为理想化他的人手中的一个道具,这是让人非常不舒服的感觉。
对于理想化他人的人来说,他对自己是缺少确定感的,也可能在内心,对自己的解读是缺少魅力和能力。为了留住自己所爱的人,会变得小心翼翼、唯唯诺诺,却不知道,这种丢失了自己的状态,会让对方无法触碰到真正的他,从而失去信任。最终彼此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无法再承受这种伪装,而关系破裂。
作者:王雪岩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说明:文章内容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原作者对转载有异议,请联系苏州尚思心理咨询中心网站小编,联系QQ344029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