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自我
尊重孩子的自我
尼采曾经说过:谁也不能为你建造一座你必须踏着它渡过生命之河的桥,除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这么做。尽管有无数肯载你渡河的马、桥和半神,但必须以你自己为代价,你将抵押和丧失你自己。世上有一条唯一的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
“爱”不是强迫。很多在传统家庭长大的孩子活的很累,父母总是打着爱的名义,把他们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身上。从小到大,父母对孩子最核心的要求就是“听话”。在学校不能和学习差的同学一起玩,不能学隔壁的孩子调皮捣蛋,不能随便听信别人的话,高考填志愿要听父母的意见,找工作要稳定……诸如此类,如果不听就是不孝,就是辜负了他们的好。成绩好、考到名牌大学、找到稳定工作会成为父母炫耀的谈资。只是,为人父母却从未问过孩子,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父母用自己的意志塑造、绑架着孩子的人生。
孩子成为父母生活的焦点,究其根源,也许正是因为父母在现实世界中的不得志,转而使其将精力投向了孩子,从孩子身上寻求自我的满足感。
但父母有父母的人生,孩子有孩子的人生,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我的成长和实现,而不是将希望寄予他人。这既不利于家庭氛围,也不利于孩子。如果孩子不听话,没有照着父母希望的模样发展,便是大逆不道,如此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孩子从小得不到父母的肯定,或者性格叛逆,脾气暴躁,人际关系糟糕,影响其职场、家庭、亲子关系;或者性格懦弱,不善交流,长期处于自我认同度低的状态。
父母必须承认孩子具有独立人格,尊重孩子的人格,并发育孩子独立、自尊、自强的性格。父母要做的,并不是修剪枝叶,而是培育呵护,发现孩子的天赋,让其自由的成长。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自我即指“自己”,是对自我的意识,判断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理想的、道德规范的部分。如果要让孩子成为一个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人,除了满足孩子对“本我”的基本衣食住行的需求,更要让孩子明白“自我”的重要性,并形成一个能够进行自我管理的“超我”。
父母也要反省自己。父母不是上帝,不是万能的,特别是中国很多父母都是“无证上岗”,网上多见因父母缺乏责任心、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家庭悲剧。也许,最好的方式,是父母也成为更好的自己,不要在孩子身上寻求自我的价值,而是返诸己,不断修炼自身,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大写的“人”,再去谈如何培育别人——孩子,这另一个独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