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与同情心的区别
2010年,一场题为《脆弱的力量》的TedTalk演讲在网络上吸引了一千两百五十万的观众。演讲者布琳·布朗博士,幽默地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启迪我们去理解人际关系以及个体的脆弱、真诚和羞耻。
RSA(英国皇家艺术、制造及商业促进会)文摘项目用动画的方式呈现这一演讲片段。动画短篇由凯蒂·戴维斯公司制作,在片中,忧伤的狐狸,富有同理心的大熊和爱评价的麋鹿这三个动物角色让我们更好地领悟布朗博士的睿智话语。
以下内容根据视频录音整理。
什么是“同理心”?为什么它和“同情心”有所不同?
同理心可以激发联结,同情心却促使人失去联结。
同理心是非常有趣的。Teresa Wiseman是名护理学家,在他的研究里很多都与同理心有关。他提出了同理心的几个特性:
接受观点。
接受他人观点的能力,或是认同他们的观点为他们的事实,不加评论。这可不容易的,因为人们跟绝大多数人一样喜欢去评论他人。
觉察他人的情绪,接受并尝试与他交流。
同理心是种与人一起感受的能力。对我而言,我总是把同理心想成是一种神圣的空间。就好比当某人好像陷入一个地洞里,而他们从底部大叫说:“我被困住了,这里好黑,我快受不了了!”我们看到了之后也爬下去,并且说:“嘿!我知道在这下面是什么样子,你并不孤单!”而同情心则是:“哇!真糟糕啊,对吧?!”“呃,现在你想要来点三明治吗?”
同理心是种选择。
那是种很容易受到伤害的选择,因为为了要能与你联结,我必须联结到我自己心里面能理解那种感受的东西。真正同理心回应很少以“至少……”来开头,而我们总是在做这个事。因为,某人刚与我们分享一些极其痛苦的事,而我们常试着要“一线希望”它,但我不认为那是个动词,我要把它当动词用,我们经常会试着要“挤出”一线希望。所以,只要有人说“我流产了”,我们就会说:“噢,但至少你知道你能够怀孕。”只要有人说“我觉得我的婚姻正在破碎”,我们就会说:“至少你有段婚姻。”JOHN快要被学校退学了,至少他还是个优等生。
但当我们面临类似这种非常难受的对话时,我们经常会做的一件事,就是我们会想试着要让事情感觉好转一点。但如果我跟你分享的是件非常难过的事,我宁愿你说:“虽然我现在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但我真的很高兴你愿意跟我说。”因为事实式回应,很少让事情好转。而真正让事情好转的,是联结。
观看3分钟小视频,了解同理心与同情心的区别。
手机用户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视频: 同理心